政务公开

万鑫铭:筑牢测试根基 提升产品质量保障产业安全
 时间:2021-08-16 09:32:56 来源: 中国汽车报网 点击: 

  智能网联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随着具有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汽车快速推广、自动驾驶汽车逐步示范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问题日趋凸显。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准入管理范围,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数据和网络安全管理,规范软件在线升级,加强产品管理,完善保障措施。产品测试是验证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是产品生产与应用的基本前提,对此,《意见》明确提出了准入测试要求,对保障智能网联汽车产品质量和安全,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一是模拟仿真测试。面对我国地域跨度广、非结构化道路多、道路设施设计不完善、交通参与者繁杂、危险驾驶行为突出等特征,亟需针对高覆盖度、高复杂度场景的有效测试手段。模拟仿真测试具备效率高、成本低、灵活性强的特点,同时测试过程较为安全,特别适用于复杂、危险、极端场景的安全性测试要求。《意见》提出将模拟仿真作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测试的主要手段之一,与实车测试形成互补,有助于实现全面、高效、安全的自动驾驶规模化测试与功能性能验证。

 

  二是封闭场地测试。封闭场地测试是实车验证的重要环境,其重点在于验证产品功能和性能目标实现的一致性。尤其是针对部分极端危险场景,必须要通过封闭场地的场景再现测试,来验证自动驾驶车辆的真实避险能力是否符合相关技术标准的功能和性能要求。《意见》明确指出封闭场地测试作为自动驾驶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进一步明确了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同时,要求产品测试过程中必须做好测试过程数据和信息的记录,也确保了封闭场地测试过程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三是实际道路测试。自动驾驶汽车产品,必须要经过真实交通环境下的大里程和长时间的稳定、可靠性的运行验证,才能证明其达到量产的状态。实际道路测试所验证的场景具备随机性、连续性的特点,可验证自动驾驶汽车产品的环境适应性。《意见》中提出实际道路测试要求,是在完成封闭场地测试、产品状态确定之后,再进行真实交通流环境下的实际道路测试,避免了封闭场地和实际道路测试之间的反复,确保了实际道路测试里程、数据的真实有效,通过测试过程中数据记录和存储,确保了实际道路测试结果对车辆状态评估的有效性,测试问题的可追溯和可再现。

 

  四是车辆网络安全测试。智能网联汽车网络安全威胁从虚拟空间延伸到了物理空间,远程控制、数据窃取等安全问题已陆续在智能网联汽车上显现。通过场景仿真测试、攻防对抗、渗透测试等技术手段,能够验证车辆安全防护体系的有效性。《意见》中明确提出车辆网络安全测试是整车研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求企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应积极构建车辆网络安全测试能力,降低车辆智能零部件、网联通信及云平台网络安全威胁,有效提升整车开发一致性、可靠性、安全性,为车辆安全行驶提供重要保障。

 

  五是软件在线升级测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又称OTA升级)过程复杂且存在较多的外部攻击点,如对已完成安全性测试的功能进行改动,也可能造成新的行驶安全问题。《意见》明确提出"企业应该具备在线升级安全影响评估、测试验证、实施过程保障、信息记录等能力,确保车辆进行在线升级时处于安全状态",因此企业应从功能测试和网络安全测试两个维度来对OTA系统进行全链路测试。此次《意见》主要是对企业OTA升级行为的规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OTA技术发展。企业需确保OTA升级经过严格测试和验证,以更好的保护消费者权益。

 

  六是数据记录测试。具备自动驾驶功能车辆的人/车事故责任认定与致因分析,是当前的技术难点与管理痛点。一方面,对车辆控制权、自动驾驶关键安全策略、车辆故障等信息进行记录,是政府安全监管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事故可导致断电断网、剧烈震动、车辆起火等问题,数据记录的可靠性设计与测试也十分必要。《意见》明确提出应对智能网联车辆数据记录进行测试,将保证完整、真实、可靠的自动驾驶数据记录,可有效支撑针对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监管工作。

 

  总体来看,仿真测试和封闭场地测试是实际道路测试的前提,网络安全、软件升级和数据记录测试是应对网联化、数字化,加强车辆运行安全、提高行业安全监管效率的保障。《意见》对产品测试提出明确要求,第三方服务机构和企业应该加强测验证试能力和自查体系建设,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产品研发、测试验证,确保产品安全可靠。《意见》出台恰逢其时,将指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安全、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系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万鑫铭

天津武清汽车产业园有限公司    地址:天津市武清区汽车产业园云景道1号 www.tjaip.com     电话:86-22-22902290/59678696    传真:86-22-22902289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经营许可证》编号:津ICP备10003951号 技术支持:滨中科讯

津公网安备 12011402000817号